金年会·中国jinnian经典影像
发布日期:2024-11-07 浏览量:
金年会2024面对纪实影像缺失的挑战,纪录片创作者们在充分尊重史实基础上,融合沙画、动画、人工智能技术、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呈现形式,让尘封的党史细节可感可知。
兼具流动性和变幻性的沙画艺术,使纪录片在流沙与光影的错落间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星火燎原》在讲述《一袋干粮》的故事时,作画者以沙为墨、以手为笔,细腻描绘了年轻红军战士谢益先在长中,把粮食赠予逃荒而牺牲的故事。一缕细沙在手指间挥洒飘落,“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深义重跃然纸上。《无声的功勋》中《誓与密码共存亡》一集,面对敌人登船搜查的险境,地下党员钟琪、董健民夫妇怀抱幼子,携密件毅然跳海。流动的沙粒在艺术家的抚触下,瞬间变幻为吞噬烈士一家的汹涌海浪,深情颂赞着英雄埋藏在岁月里的不朽功勋。
版画、素描、水彩、漫画等不同风格的绘画在《山河岁月》《长征纪事》《从井冈山到闽西》等纪录片中多有呈现。为刻画长征精神,《长征纪事》采用了素朴的版画形式,请擅长长征版画创作的沈尧伊为该片补充创作多幅版画,在后期制作中将版画进行了立体动态处理,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影像系统。《从井冈山到闽西》中《风展红旗如画》一集,创作者运用水彩动画这一充满通透感和写意性的手法,对漫天风雪中进发赣南的红军形象和武夷山漫山遍野红旗招展的壮美场景,进行了诗化呈现。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元素的融入,与纪实视听互补,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融通,提升了党史题材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3D建模、照片动态处理等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如《共和国符号》中,创作者采用3D建模技术向观众呈现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设计、选材到建造的全流程细节。又如《亮剑长空》中对抗美援朝空中战场的三维立体展示,战斗机的排列、山河纵横的画面感十分真切,作战运动路线、地图上交火的动态符号等,将复杂的历史细节转换为直观的视觉画面,增强了党史叙事的形式美和沉浸感。
一些纪录片发挥技术赋能优势,使之成为历史讲述、故事呈现的重要助推力,实现时空“穿越”。《课本里的英雄》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强化视听体验,打破想象与现实的边界。《寻找雨来》一集中,创作者借助数字虚拟人技术将作家笔下的“小英雄雨来”赋予了数字生命,巧妙地实现了新时代少年与年代少年英雄的跨时空对话。纪录片《超时空寻找》中,抗美援朝老兵罗飞林在VR技术的帮助下,身临其境地重返战场,见到了阔别70多年的老战友。他与战友隔空拉起手风琴,齐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情景,令观众动容。那一刻,歌声仿佛穿透时空,唤回了青春热血的峥嵘岁月。
数字技术在修复影像色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好儿女》中《同心》一集展现了一段珍贵影像:1953年10月,志愿军战士董世贵与支前模范高桂珍在前线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战地婚礼。一对有情人因战争分别,又在异国战场终成眷属,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为彼此佩戴奖章。在色彩修复技术的助力下,这段黑白历史影像实现色彩复原。这一技术也被运用到《彩色新中国》《彩绘中国·觉醒》等纪录片中。拭去岁月的灰尘,将胶片赋予新生,红色往事被唤醒,彩色化的过程更是情感上的回归。
在党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中,情景再现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叙事手法。《战旗》中《白刃格斗英雄连》一集,从战役场景到军人服装、武器装备等细节,都坚持忠于史实的复刻经典影像。观众宛如身临其境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目睹战士们与敌军惊心动魄的白刃搏斗。在悲壮激越的音乐烘托下,先辈挥动刺刀、英勇杀敌的近景和特写镜头交替呈现,强烈的战斗氛围与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为展开交通员熊志华将电台配件运送到中央苏区的历史细节,《党的红色传令兵》用虚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位身着灰色长衫、头戴黑色礼帽的上海绅士,急中生智藏配件于竹枕,最终躲过敌人盘查的行动轨迹。这些作品发挥情景再现的具象功能和情感优势,营造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加深了观众对党史故事的理解。
还有一些作品借助相关主题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带领观众重温历史记忆。如《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共援引《换了人间》《外交风云》等10部电视剧和《上甘岭》《英雄儿女》等6部电影的精彩片段,以抗美援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为骨架,在经典影像串联叙事下,填补了历史缝隙,增强了故事连贯性。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党史题材纪录片正以更加创新融合的艺术气质走向更多观众。但纪录片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视听艺术,无论创作理念如何更新,表达手法如何创新,都要以求真、传真为前提。未来,期待更多更具表现力的影像形式与深邃的历史思考相结合,使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让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上一篇 : 经典影像
下一篇 : 经典影像